專業文章
消毒供應中心的流程設計與布局
點擊次數:2268 更新時間:2009-12-01
作者:于京杰(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)? 發表于:《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》2009年第12期
?
摘要:合理的流程設計與布局,可以提高消毒供應中心整體工作質量,減少院內交叉感染,為臨床提供高質量的無菌器械及物品。
關鍵詞:流程設計? 布局? 質量管理
?
醫院消毒供應中心(CSSD)是集中供應全院無菌物品的場所,越來越多的醫療工作者把它比喻成醫院的“心臟”。隨著衛生部2009年4月1日關于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最新行業標準正式頒布,如何更有效地使消毒供應中心建設走向標準化、規范化、合理化已成各家醫院管理者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。筆者認為,借鑒國外消毒供應中心的先進經驗,結合國內醫院的建筑特點,才能使我們的消毒供應中心流程設計與布局更加合理。
?
一、論證與選址
(一)論證
在消毒供應中心的流程設計過程中,前期的集中論證工作十分重要,由于消毒供應中心工程涉及到建筑、裝修、層流凈化、醫療設備、感染控制以及消防等多個項目,所以應召集護理部、基建科、設備科、感控科、消毒供應中心等使用單位共同探討,大家集思廣益,進行充分論證,最終才能定出最佳方案。
(二)選址
消毒供應中心的地點應盡量接近手術室,最好于手術室之間有可直接傳遞物品的專用通道,同時應考慮到病房和門急診的通道應清潔暢通,方便各臨床科室交換物品。2009年4月1日發布的《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》中指出,消毒供應中心不宜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,以免房間濕度過大,容易產生細菌,同時指出周圍環境應清潔,無污染源。但在實際使用中,由于高壓滅菌器需要蒸汽源,所以建議選址不要與鍋爐房太遠,需考慮到蒸汽管道的距離和蒸汽質量的保證。
?
二、布局與設計
(一)整體布局
消毒供應中心工作區整體布局應呈單向通過式,按由“污”到“潔”再到“凈”的作業流程進行分布,即物品回收→分類浸泡初洗→精細、機洗、干燥→檢查配備打包→高壓蒸汽滅菌→檢測→無菌物品存放→物品配備裝車→統一發放,整個流程中兩個相鄰的工序設在相鄰的房間內。根據潔凈要求不同分為去污區、清潔區、無菌區及一般生活工作區,到各區必須經過緩沖間,采用強制性通道,將人流、物流分開,不交叉、不逆行。
(二)去污區
去污區應設計為微負壓區,回收洗滌間主要負責物品的接收和洗滌,需配置不銹鋼浸泡槽和清洗槽。去污區與清潔區之間利用雙扉全自動清洗消毒機隔成兩個明確區域,污染物品經傳遞窗傳入,必須經清洗機洗滌、消毒、干燥后再到清潔區。工作人員只有通過緩沖區更衣、換鞋后才能到清潔區,禁止工作人員跨區走動,以防止交叉感染。
(三)清潔區
清潔區應設計為微正壓區,區內潔凈度要求相對較高,在設計時不但要考慮人流物流動向,還需考慮裝修材料的選擇,要易于清潔,不易積塵。清潔區內應劃分布類打包間和器械打包間,為利于工作,可將包裝區與滅菌區融為一個整體,但滅菌區應安裝排風裝置,隨時通風降溫,以排出室內蒸汽,將室溫控制在22℃左右,并定時補充新風。清潔區與無菌區采用雙扉脈動真空滅菌器作為隔離屏障嚴密分隔,同時,清潔區內還應設有環氧乙烷滅菌區,經過低溫滅菌的物品通過傳遞窗進入無菌區。
(四)無菌區
無菌區承擔著無菌物品的儲存任務,對空氣潔凈度的要求最高,建議采用萬級層流凈化。為防止其他區域對無菌區的污染,空氣壓力需設計為正壓,避免其他區域空氣的進入,區內不得有水源、氣源,長期保持干燥與清潔。無菌區應設計在整個工作區的一端,使之可成為相對封閉區域,嚴格控制無關人員的進出。
(五)一般生活區
一般性區域包括辦公室、一般庫房、值班室、更衣室、衛生間等。一般性區域與工作區相對隔離,工作人員由一般性區域進入工作區需經過緩沖間洗手、更衣、換鞋方可進入。
?
三、結束語:
消毒供應中心流程設計與布局的合理化,是對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標準化、現代化、科學化和專業化管理的有力促進,是減少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,更是醫院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保證。